文化新地標!看遠郊學校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分類: 最新資訊
簽名詞典
編輯 : 簽名大全
發布 : 05-11
閱讀 :511
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助力農產品生產、組建志愿服務隊投身家鄉建設……近年來,很多遠郊學校不斷拓寬育人路徑,利用其地域優勢和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賦能學生成長,成為當地的美學地標、文化地標、科技地標……這些舉措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也助力了區域發展,為鄉村振興作出了教育的貢獻和引領。科技引領 為區域發展建言獻策顆粒物都有哪些成分,這些成分對人體健康到底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引起了北京市懷柔區第一中學高中二年級學生宋涵凝的好奇,她通過采集懷柔地區三天的大氣顆粒物樣品,提取大氣顆粒物水溶性的成分,以A549細胞為研究對象,用大氣顆粒物懸液對其進行暴露處理,以此來研究北京懷柔顆粒物的細胞毒性。“希望此次實驗,能為懷柔的大氣顆粒物研究提供一些基礎數據。”宋涵凝說。在近日舉辦的第43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287名青少年展示自己的科技創新成果,來自懷柔、房山、密云等遠郊的學生,帶來了一項項科創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創新性,還富有實用性和地域特色。很多同學將科研成果與當地生產生活相結合,為相關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北京市平谷中學的賈佳源、王世杰同學的作品《平谷區典型大桃產區土壤特點的調查研究——基于大桃產區土壤檢測結果》,獲創新成果一等獎。他們通過專業的實驗設備對土壤進行孔隙掃描、粒度分析、礦物成分檢測、含碳量檢測,分析了土壤的相關理化性質,總結出平谷區典型優質種桃土壤的共同特點。兩位同學表示,希望研究能為平谷大桃更加科學的種植提供幫助,為農民更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提供一些建議。“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美的過程。自然界的花鳥蟲草的形態美、地形地貌的變化美都可以是學生的研究對象,它們能激發學生迫切探究科學的欲望。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依托地域文化,發掘鄉土材料,培養他們自主性和科研合作能力。”平谷中學高二地理教師劉雨軒說。學校是培養區域新型人才的基礎路徑,有了新型人才,才能有效促進城鄉勞動力要素的充分流動及優化配置。鄉村學校通過立足鄉土資源,為區域發展培養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的學生,從源頭上為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持。平谷中學副校長紀孟嘉表示:“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加強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通過文化輻射帶動功能,為其周邊地區提供相關的知識產品,將科學探究與生產生活相結合,幫助區域走一條更加高效、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文化傳承 將教育融入當地生態鏈“您的夢想是振興我們美麗的鄉村嗎”“您想打造獨具九渡河風情的鄉村產業鏈嗎”……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小學在周邊6個村的村口貼出招聘“鄉村教育合伙人”的海報,吸引了木匠、廚師、養蜂人、燈籠制作者等大量鄉村手藝人報名。最終有40多個當地商戶、60多人加入了九渡河小學美麗鄉村生態圈。懷柔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門漿水豆腐的第五代傳人楊坤全就是其中一位。漿水豆腐品質優良,但是在營銷環節上出現問題。豆腐課程就以實際生活中的這個難題為任務驅動,致力于將好豆腐賣出好價錢。為此,有的同學學到了用5種豆子混合研磨豆腐,有的學會了用山泉水制作,有的專門為輕食人群定制……同學們又通過渠道調研、現場看樣、談判洽談、法律咨詢等努力,與附近的餐廳、農家樂簽訂了合同,給豆腐打開了銷路。有了這樣的嘗試,他們更是打開了視野,開始對整個九渡河地區的產業進行調研,并畫出了山區的產業結構分布圖,形成了山村生態和學校樣態融合的模型。據校長于海龍介紹,生態圈致力于將鄉村教育融入當地產業鏈,挖掘當地特色,補齊產業短板,改變當地經濟生態,對農村經濟進行反哺,讓山村逐步恢復生機。與當地農家樂合作供應種植園的有機蔬菜和非遺豆腐,開發營銷課程,幫助農民增收;挖掘山村非遺文化資源,結合現代技術如3D打印、LED等開發課程,制作符合當代審美的藝術作品,讓非遺文化再次煥發新的生命……如今,九渡河小學成為當地鄉村生態圈的引領者。在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全國第五批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名單中,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南尚樂中心小學名列其中。南尚樂中心小學地處房山西南大石窩鎮,因盛產國寶級漢白玉而得名。學校依托鎮域內悠久的玉石文化和石雕藝術,自1992年起開展書法教育,至今已經30多年。每年,學校通過組織云居寺千人筆會、“迎春杯”書法比賽、義務寫春聯、送福字、漢字文化游園會等實踐活動,豐富學生書法藝術教育的內涵,服務當地村民,做當地傳統文化的服務者和引領者。志愿行動 做鄉土文化守護者傳播者做家鄉的守護者、家鄉的宣講員,鄉村孩子用實際行動去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反哺家鄉。在青山綠水的密云,有一支守護家鄉的“小水滴志愿服務隊”。如今“小水滴”已匯聚成一片“海”,在2024年獲首都最美志愿服務組織的稱號。據悉,“小水滴在行動”未成年人志愿服務隊,由北京市密云區溪翁莊鎮中心小學于2018年創建。學校毗鄰密云水庫,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打造水文化建設為依托,以水潤德,循水啟智。“小水滴在行動”志愿服務隊以“愛水、護水、研究水”為主題,自成立后踴躍參加校內外志愿活動達千余人次。“我家就在密云水庫腳下,我經常參加節水護水志愿服務活動。到了節假日,我主動當講解員,講密云水庫知識,講密云水庫精神,講密云人民保水、護水的事跡等,我感到特別高興。”小志愿者曹淼提及守護家鄉的志愿活動時,十分自豪。校長溫光福表示,一滴水雖小,卻有無窮力量。“孩子們走出課堂,在實踐中接受思政教育,不僅在志愿服務中出力、添彩、爭光,更在社會大課堂中感受責任,涵養孩子生態文明理念,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宣講榜樣故事、尋訪家鄉變化、感悟時代脈搏……在房山區,也有一群小小宣講員,他們為家鄉代言,用青春的語言、生動的表達、創新的方式為家鄉貢獻力量。房山區自2023年開展“尋美·青春”主題實踐活動以來,各學校紛紛成立學生宣講團。如房山幼兒園宣講團開展“大美”房山尋訪活動,走進大石河畔的紅領巾公園,通過拍攝、訪談等形式探尋“大美房山”的大石河美景;良鄉二中宣講團從房山紅色歷史、紅色人物等多個方面展開宣講,用樸實的語言深情講述著一件件鮮活的房山英雄事跡……今年4月30日,房山區教育系統同上一堂“尋美·青春”思政課展示活動舉辦。截至目前,房山區教育系統各團隊組織開展尋訪實踐720余次,宣講展示320余場。馬上就訪新時代鄉村學校大有可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鄉村教育同時承擔著四種功能:服務鄉村、傳承文化、發展經濟和促進民生。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學校功能逐漸縮小,學校成為了與農村社會相隔離的象牙塔,不僅失去了自身的教育優勢與特色,也失去了農村教育的自信與尊嚴。進入21世紀,中國正經歷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的洗禮,鄉村學校被賦予了特殊的地位和使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少鄉村學校勇于變革,開拓新的辦學思路和育人模式,不僅關注學校的內涵發展,也關注鄉村學校對鄉村振興的直接和間接服務功能的發揮,創建了具有融合特征的學校發展新形態,成為了鄉村教育的新高地、鄉村經濟的新引擎、鄉村文化的新地標。這種新的辦學形態是新時代鄉村教育的一種自我變革,也是對鄉村學校功能效益最大化的自我價值追求。它立足鄉村“天、地、人”廣闊的育人優勢,以學校新的育人體系與開放辦學模式的構建為依托,通過多種資源的有效開發、盤活、整合、利用,促進了學校內外系統的有機互動與融通,實現了學校與鄉村社會、鄉土生活、鄉土文化之間的關系重建,從而發揮了鄉村學校的多重功能。它不僅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也體現一種大的教育發展觀,顯示了鄉村學校在鄉村教育中主體意識的覺醒,是未來鄉村學校發展的新方向。楊朝暉(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來源:王小艾 婁雪 韓沖 姜思瑤編輯:張秋穎編審:張秋穎終審:冉陽 郝彬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